20 世纪 70 年代末,出生在瑞典的芬兰人科克·罗斯伯格在初级方程式比赛中声名鹊起,他与后起之秀吉尔斯·维伦纽夫在大西洋方程式比赛中同场竞技,1978 年他在银石国际比赛(非锦标赛)上为西奥多车队赢得了冠军,从此在 F1 领域一举成名。他在银石站的杰出表现和胜利被载入史册之前,很多观察员都坚信罗斯伯格绝对是新一代天才。
阿兰·琼斯于 1981 赛季末突然退休的同时,他与一家领先车队决裂后加入了威廉姆斯车队。然而,众多车队分摊了 1982 赛季的胜利果实,科克仅获得了第戎-普瑞诺斯站瑞士大奖赛的胜利,借此他在冠军之路上更近了一步。
威廉姆斯车队很晚才加入涡轮增压的行列,直到 1983 年最后一场比赛才启用他们的本田 V6 涡轮增压引擎。1984 赛季具备涡轮增压技术后,罗斯伯格发现本田引擎驱动的赛车仍然无法企及阿兰·普罗斯特和尼基·劳达驾驶的完美集成型迈凯伦-TAG 赛车。尽管如此,在达拉斯大奖赛中,科克还是在酷热的天气条件下取得佳绩,当时他前面的大多数对手都发生侧滑撞墙。
罗斯伯格坦言,1985 年当威廉姆斯车队决定签下奈杰尔•曼塞尔与他并肩作战时他忧心忡忡,直率的性格使他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。在威廉姆斯车队的最后一个赛季,他凭借 FW10 两次获胜 – 其中一圈的速度打破了 F1™ 历史记录,他借此获得了英国大奖赛的首发杆位,且此后该记录保持了 16 年 – 1986 年他与迈凯伦车队签订了一年的合约。
他顽皮地笑着说“加入迈凯伦车队遇到阿兰·普罗斯特以前,我以为自己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手,” “但那个赛季证明了我不是。”
他也许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。首轮比赛时罗斯伯格一度领先于普罗斯特,但事实证明,法国人在前半个赛季总体表现优于自己的队友。普罗斯特从 MP4/2 的开发之初便接受了相关指导,因此非常适应 MP4/2C 的自然转向不足平衡特点,但罗斯伯格的进攻风格要求赛车更具“指示性”。
技术变更使 MP4/2C 更接近罗斯伯格的需求,但却损失了一些稳定性,电能和引擎管理问题让他失去了多个登上领奖台的机会,澳大利亚站的比赛他本有机会获胜,但又因轮胎脱落问题未能如愿。这场比赛的开始阶段,他完美地证明了为何自己在职业生涯之初炙手可热,他从第 7 圈开始一路领先,直到第 63 圈都独占鳌头,但就在此时他赛车的右后胎发生了脱落。